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 单 位 重庆师范大学

主编:孟东方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汇贤楼66幢4楼

邮政编码:401331

电话:023-6536278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429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64/C

期刊简介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0年1月,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本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刊载有思想、有创新、有深度的学术论文,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服务。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抗战文史研究”“经济管理研究”等重点建设栏目与“博士论坛”等特色栏目。

    查看完整简介>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杜黎明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1

    Abstract:

    理论范畴是人的思维对社会历史现象的浓缩,对客观现实的概括。一个学科的通用概念,也就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凝聚理论范畴的共识,是打造学术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运用理论范畴阐释、表达理论主张,衍生理论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理论范畴将模糊认识演绎为明确认识,二是理论范畴将长远设想演绎为现实规划,三是理论范畴将实践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理论范畴使抽象理论现实具体化。

  • 邓文钱,宋剑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2

    Abstract:

    习近平群众工作观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科学指南。就生成逻辑而言,其源起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要求,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精神基因,赓续于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百年探索,并因应于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就核心要义而言,其坚持“对人民饱含深情”以厚植群众工作情怀,坚持自我革命以锻造过硬群众工作队伍,坚持人民至上以把稳群众工作航标,大兴调查研究以提升群众工作质效;就时代价值而言,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提供了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根本遵循,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陈君,郑毅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3

    Abstract:

    中小学外语教师跨文化叙事能力指的是中小学外语教师在对外教育交流与日常教学实践中,分析、凝练中国故事的叙事价值、生成叙事文本、运用叙事技巧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中小学外语教师跨文化叙事能力是一种价值引领下的复合能力,从外在叙事行为看,其包括凝练叙事价值、生成叙事文本、运用叙事技巧的能力;从内在核心素养看,其由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媒介素养构成。中小学外语教师跨文化叙事能力的培养,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精确定位不同层次中小学外语教师的差异化培养目标;打造中小学外语教师跨文化叙事能力培养的跨国别、跨学科协同育人教师团队;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为抓手,夯实中小学外语教师跨文化叙事的理解能力;通过一二三课堂协同,提升中小学外语教师跨文化叙事的讲述能力。

  • 黄玲,郝明君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4

    Abstract:

    在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寒门贵子”议题备受关注并引发热议。立足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三重概念框架,“寒门贵子”现象透露了社会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印刻了文化资本逻辑的历史映像、折射了经济资本逻辑的绩效主义。但是,随之衍生出的问题表征为:对寒门学子神化或矮化、对家庭教育方式肯定或诘问、对人才培养选拔制度认同或质疑。因此,需从多元路径引导“寒门贵子”现象的理性回归,一是深化理论研究,挖掘“寒门贵子”现象的多重价值;二是树立全过程育人理念,推动“寒门贵子”现象成为常态;三是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丰富“寒门学子”的文化资本资源;四是多元看待“寒门学子”的立体化处境,进一步畅通成才路径。

  • 王俊民,林长春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5

    Abstract: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支撑科技教育强国建设的奠基性工程,迫切需要我国加强科学教育专业建设。以33所本科高等院校的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科学教育专业面临培养目标不聚焦、专业边界模糊、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方向课程学科本位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反映了高校科学教师培养在“学术性”与“师范性”、“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权衡的纠结状态。建议加强科学教育专业顶层设计,统筹高校科学教育专业建设和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培”“聘”有机协调机制;高校应以专业认证为契机,聚焦培养目标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科学人文类、中小学科技活动类课程,明确专业边界和特色。

  • 刘眉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6

    Abstract:

    海外国际中文教育的适应性发展意义重大。在区域国别差异大、跨文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即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普遍面临的核心难题。基于成熟的学术理论体系分析思考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稳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共生理论与海外国际中文教育高度相契,为海外国际中文教育落地生根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视角,有助于推动海外国际中文教育的落地生根。在共生理论视阈下,影响海外国际中文教育适应性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大类。外在因素主要是两国的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内在因素主要是海外国际中文教育自身的“三教”适应性问题。海外国际中文教育适应性发展要构建与当地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及教育资源共洽的共生环境,基于合适的共生模式,构建海外国际中文教育的共生系统及自适应机制。

  • 袁潇,马永军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7

    Abstract: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其培养的核心与重点。基于具有生产型的空间转向与空间向度,有利于全面提升教育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即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学科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数字技能。本研究通过分析教育硕士精神空间之实践情怀、物质空间之实践知识、社会空间之实践行动等空间形态,从意识生产、物的生产、关系生产等三方面构建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生产。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遵循以下路径:塑造以实践情怀、认知与行动并重的空间设计;形成多元平台协同的空间交往;创设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空间实践。

  • 陈宇科,徐雷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8

    Abstract: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载体,其研究投入能否有效转化为区域创新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利用 200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检验了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基础研究整体上能够显著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实现“提质增量”的双重效应。高校基础研究通过“显性渠道”“隐性渠道”两种溢出机制影响区域创新水平且二者在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显性渠道”仅从数量上促进区域创新;“隐性渠道”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更为全面,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质量与数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基础研究强度能正向调节其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调节效应呈递增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校基础研究对东、中、西部地区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递减效应。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高校基础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不仅揭示了高校基础研究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还为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科技政策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 闫超阳,杨洁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09

    Abstract:

    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宏大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格局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化创新和中国化实践。从战略考量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强大战略定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从战略动力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动力源泉;从战略保障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战略旨归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征程,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科学阐释新质生产力蕴含的鲜明战略意蕴,有利于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发展模式,进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 刘耀辉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10

    Abstract:

    约翰·罗伯特·西利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历史学专业化的重要倡导者和推进者。西利反对以麦考莱为代表的文学性历史写作,提倡科学的历史学。同时,西利相信历史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强调历史研究即为政治研究,宣称历史是一门关于国家的科学,历史也是培养政治家才能的学校。西利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其对英国扩张的探讨,不仅回应了其时英帝国面临的问题,也对英国人的帝国情感和后来帝国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 傅兰媚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611

    Abstract:

    重庆非遗舞蹈是重要的区域文化类型,在当下的非遗舞蹈创造性转化中,“能指”所代表的审美形式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所指”所代表的身体意义却在迅速消失。因此,需要回归到非遗语境进行“身体性”溯源。身体是非遗舞蹈的重要支点与原点,是以身体的载体性、主体性、交互性、继承性通往身体哲学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哲学元问题出发探讨身体的具身性;从地域性象征、标识性象征、风格性象征三个层级的身体符号出发,剖析非遗身体的本体性、现象性与技艺性;从非遗舞蹈人类学影像制作与数字交互舞蹈创作出发,讨论数智时代重庆非遗舞蹈创造性转化,以此厘清数字革新中重庆非遗舞蹈的本体价值与未来实践。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