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 单 位 重庆师范大学

主编:孟东方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汇贤楼66幢4楼

邮政编码:401331

电话:023-6536278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429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64/C

期刊简介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0年1月,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本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刊载有思想、有创新、有深度的学术论文,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服务。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抗战文史研究”“经济管理研究”等重点建设栏目与“博士论坛”等特色栏目。

    查看完整简介>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田方林,魏榛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1

    Abstract: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逐步揭示出科技对于生产力具有要素构成、增强赋能和推动发展等重要作用,社会制度条件对于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联具有双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理论为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开辟了道路。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主导生产过程,显著增强生产力量,深度推动生产转型,引领生产发展方向,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高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未来生产力。当前,我们党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理论的新跃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征程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 陈欣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2

    Abstract:

    人的主体性提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提升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性取得了明显提升,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提升人的主体性提供明确的制度遵循、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比较中,更能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性提升的优势及特色。为了进一步提升人的主体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建构推进“两个结合”的具体进路。

  • 陈时见,吴俊毅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3

    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体系。本研究选取1978—2023年党和国家颁布的267份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政策文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政策文本中的政策话语进行深度分析。纵向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经历了初步探索、巩固强化、科学优化和纵深发展四个发展阶段。横向研究从价值导向、目标取向、教育内容、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立场,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体系在持续的优化与调整中走向成熟与完善,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生态文明教育话语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话语不仅引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发展,而且为全球生态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中国方案。

  • 蔡宗模,谭晶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4

    Abstract:

    当前农村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为纾解困境,推动乡村教育发展,选拔和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成为关键举措。作为基础教育的先行者与后继者,中师生与全科教师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如何评价两者的优劣短长,如何总结百年中师办学历史,如何优化全科教师教育,这些都关乎教师教育振兴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历史考察、个案访谈和对比分析,深度剖析中师生R与全科教师T在学业素养、发展机遇、职业轨迹、专业成长四个方面的异同,进而从产生背景、职前教育、职后表现和个人体验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师生和全科教师产生背景有别、教育层次不同、职后表现各有短长、个人体验不容忽视。我们既不能夸大中师教育的优势,也不能无视全科教育的成就。当前在继续坚持现有全科教师培养政策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开放性和多元选择的渠道,增加乡村教育吸引力;改变招考方式,优先选拔具有乡村教育情怀和发展潜力的生源,重视培养全科教师的教育情怀;关注全科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夯实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 吴能表,石定芳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5

    Abstract:

    立德树人居于学校教育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需要将其落实到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中。但是,在课程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将其简单化为“课程+育人”的生硬结合,导致课程育人容易陷入理论教条窠臼。为此,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校课程育人在目标要求、重点内容、转型路径上的人性化、时代化和数字化本真意蕴,从教师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开展育人实践。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的育人效果而言,可以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实施、结果呈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推动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

  • 牟萍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6

    Abstract:

    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来源,其乡土情怀直接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对乡村地区、乡村教育、乡村学生发展的关注与关爱,体现为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本文从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三方面描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困境等。从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较为薄弱,培育过程仍存在困难。如何激发公费师范生内生乡土情怀,如何从国家政策、学校培育、社会参与、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提升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邹小燕,毛雪莲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7

    Abstract: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政府激励企业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从企业视角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碳减排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机制检验层面,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碳信息披露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排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政府的参与加强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的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对非国有企业的碳减排效果强于国有企业,相比于非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对促进高耗能行业碳减排效果更加明显。本文不仅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智力支撑。

  • 周鹏飞,陈洪磊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8

    Abstract:

    奶业社会化服务对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发展障碍的研究相对不足,不利于把握其在各地的发展现状与方向,其对奶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受限。文章从饲养、繁育改良、防疫治病等7个方面选取21项指标构建了奶业社会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奶制品十大主产区的奶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奶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层面,山东表现突出,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服务发展水平与奶业产出水平失衡,服务发展水平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东部地区普遍优于西部地区的特点。在影响因素层面,来自繁育改良服务、供给主体规模等子系统的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子系统中种畜拥有量、生鲜乳冷藏服务水平、奶牛养殖龙头企业数等指标平均障碍度较高,影响较大。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障碍度的测算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早日建立高效且广泛覆盖的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奶业振兴。

  • 薛平,龙其林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09

    Abstract:

    为服务淞沪会战而发行的《大公报·临时晚刊》办报时间虽不长,却具有报道视角集中、版面少、售价低的特点。与正刊相比,《临时晚刊》通过差异化的议题设置,聚焦难民救济政策、生活状况、群体形象等,较早回应了由“逃难”向“抗难”的呼吁,积极面对难民大量集中所导致的社会和国族伦理失序问题,通过连续性、密集性的难民报道引导教育底层难民,促进了普通民众对民族抗战的认识,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运用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纪实类文章使得难民群体成为一类特殊的符号,以难民自身的言说提供了战争环境中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报刊叙事维度,对研究战争时期临时报刊的议题特点有着重要的启示。

  • 辜雅

    20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40210

    Abstract:

    川帮银行家是近代中国银行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发端于晚清,在民国初年快速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形成。川帮银行家作为内陆地区的银行家群体,其产生与发展深受本地区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表现在业务经营上具有浓厚的旧式商号色彩,管理理念上偏重传统思想,关系网络上构建以“帮”为特色的体系,文化价值观上奉行群体冒险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川帮银行家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江浙、闽籍华侨银行的金融现代化道路,以聚兴诚银行为代表的川帮银行业绩卓著,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华西财团的支柱。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