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节”观念的嬗变及其社会意义
作者: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内江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Jie”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Its Social Meaning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摘要:

    “节”观念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两汉。其内涵在先秦两汉之间有着重要的转型,具体表现在: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的“士节”强调士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个体效忠,至两汉则转变为对国家效忠的“臣节”,进而拓展成为女性效忠丈夫及彰显于社会的“女节”。至此,“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而多元的社会伦理范畴,与“忠”“孝”“义”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并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起到了强有力的维护作用。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邹国力,李禹阶.先秦两汉“节”观念的嬗变及其社会意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7-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