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礼者,所以便事也——商鞅以“法”入“礼”之礼论观探析

      2018(5):5.

      摘要 (4387) HTML (0) PDF 1.33 M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商鞅作为早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对“周礼”的态度秉持“更化”而非完全的“拒斥”。基于法家的功利认知,商鞅提出“礼者,所以便事”的基本原则。进而主张以“刑无等级”取代“刑不上大夫”,用军功爵制替代周礼基于宗法血缘的分封制,推崇耕战而斥责诗书。商鞅在秦的变法,实则是以“法”入“礼”的“更礼”革新。

    • 王莽威斗及相关天文信仰问题考察

      2018(5):14.

      摘要 (4896) HTML (0) PDF 1.29 M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莽统治时期曾铸造威斗,以期厌胜当时愈演愈烈的叛乱以及来自边境的军事威胁。王莽之所以会期待这种基于理念上的努力能够达到实际的效果,是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北斗七星具有神秘的功能,而以北斗厌胜军事也见于当时其他的信仰行为。另外也可以注意到,王莽一直以太一所在自居,并围绕太一建构官职体系,期待百官和民众能够像日月星辰那样有序运行,从而达到天下治理的局面。

    •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

      2018(5):21.

      摘要 (4170) HTML (0) PDF 1.32 M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郭店简《太一生水》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然而对其学派归属,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通过甄别其与《老子》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学术思想实为相近相关而不相同,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太一生水》呈现出从天道到人道,托名从事,“一”的标识,兼综百家等思想特征,展现出早期黄老学型态。同时,《太一生水》与南方楚地文化的诸多关联,对我们重新认识南方楚地黄老学的发展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 家国命运的象征映射——论抗战文学中的“女难民”书写

      2018(5):28.

      摘要 (4290) HTML (0) PDF 1.34 M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察抗战文学各种文体,其中出现了大量对民族苦难的写实与表达,而对于女性在战争中苦难与境遇的表现体现得最为真实与丰富。在抗战各类纪实书写中集中出现的女难民,既是战争所带来的民族苦难的具像化身,其实也被作家有意建构成一个反侵略战争文化的明确符号,成为表征战争与和平价值取向的有力砝码。

    • 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根据1936—1949年祭文的观察

      2018(5):39.

      摘要 (4390) HTML (0) PDF 1.35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民族魂”,鲁迅生前的种种言论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战事的宣传以及对敌的斗争。从抗战的爆发、相持,到攻坚,每个阶段中的国民精神的鼓舞与高扬,都有鲁迅符号的参与。从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性文章,揭示出鲁迅精神如何在民族战争的大背景下阶段性地重新得到解读,同时,也为接受群体的影响方式做出阐析。

    • 抗战初期左翼文化活动与萧红、白朗的发轫

      2018(5):49.

      摘要 (4186) HTML (0) PDF 1.31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战初期,中共满洲地下党在哈尔滨领导的“牵牛坊”系列左翼文化活动,对左翼文化阵营中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白朗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中共满洲地下党创办的《夜哨》和《文艺》等报纸副刊考察,萧红和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走向社会文学,萧红和白朗在哈尔滨的文学实践,为以后流亡关内从事抗战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初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活动成为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影响因子,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考证呈现了左翼文化活动对萧红、白朗的启蒙,两位女作家的左翼文化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文坛的一角,从而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1939-1941年成都“工合”事业述略

      2018(5):58.

      摘要 (4161) HTML (0) PDF 1.32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38年3月,在美国记者海伦·斯若·埃德加和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外国友人的倡议下,经国内各派抗日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同年8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为推进与发展后方“工合”事业,“工合”协会于1939年1月在重庆设立了“工合”川康区办事处,1939年2月设立“工合”川康区驻蓉办事处,后又改为成都“工合”事务所。本文以抗战时期成都“工合”为研究对象,浅析成都“工合”兴起的原因,从组社、各社的业务、贷款、技术改进、教育等五方面探讨成都“工合”的发展;从地理位置、组社规模、技术改进等角度分析成都开展“工合”运动的有利条件,进而呈现成都“工合”为抗战所做出的贡献。

    • 《泄密的心》的听觉叙事研究

      2018(5):68.

      摘要 (4148) HTML (0) PDF 1.31 M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界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短篇小说,缺乏伦理关怀,充满了不可靠叙述。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充满了听觉意象,主要事件都由听觉勾连起承,作者在故事世界中建构起了比“视觉空间”更大的“听觉空间”,其中的声音景观从可能世界理论看来,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这样,当我们将文本中的叙述者“我”当作文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进行分析时,可以更好地阐释其中的伦理意义。叙述者“我”和老头身份的模糊化使该小说的伦理批评更具有普遍意义。叙述者“我”的幻听将自己的谋杀行径暴露是该文本正确的伦理取位的结果,符合了阐释社群的阅读期待。

    • 屈辱中的“风采”:笛福的“罗克珊娜”与陈寅恪的“柳如是”形象比较

      2018(5):75.

      摘要 (4590) HTML (0) PDF 1.32 M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河东君”),以各自发自内心的禀性、才情,共同保持着“屈辱”中的动人“风采”。她们均具备非同寻常的智慧,重情重义且怀感恩之志,挑战男性性别且与男人“试比高”。但来源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行为动机上有所差异:(1)罗克珊娜的智慧(“算计”)背后隐含着浓郁的商品经济意识;柳如是的智慧(“行贿”)背后涌动的是一种踏破铁蹄、上下寻觅的真爱。(2)罗克珊娜的情义背后是金钱,是功利;柳如是注重的情义隐含着“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人本思想。(3)罗克珊娜挑战男性,是打“自由”之名,行钱财之实;柳如是身着男装,挑战男性,是对牧斋君身上体现的博学、智慧的儒雅之气的顶礼膜拜。对二者的跨国、跨语、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英国18世纪文学、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陈寅恪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及文本化价值。

    • 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

      2018(5):82.

      摘要 (4530) HTML (0) PDF 1.28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朱熹训导门人读书,曾总结出一整套方法。演绎朱熹教导,可得出入、通读、参读、复读、计量、购读六法。出入法讲究虚心接纳与批判性阅读的结合;通读法讲究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其前不求乎后,未通乎此不志乎彼;参读法强调文本与语境的关系,讲究参照阅读,忌孤立看一种书;复读法强调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知识据为己有;计量法讲究海量阅读,以强化读书训练效果;购读法虽非严格意义的读书方法,但与读书密切相关,讲究读书人为自己建构书斋,以储备知识信息。此六法均与朱熹教导神髓相通,对年轻学子读书学习,尤有助益。

    • 《论衡》个人性语法现象探析

      2018(5):87.

      摘要 (4024) HTML (0) PDF 1.30 M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论衡》中有一部分虚词、句式,既不向同期文献扩散,也不向后期文献流播,是为王充首创独用,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择要分析这些个人性语法现象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研究对汉语史研究的影响。

    • 中学校园流行语的“萌性”与“虐性”

      2018(5):94.

      摘要 (4147) HTML (0) PDF 1.27 M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信息环境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生活催生了中学校园流行语“萌性”与“虐性”时代的到来。“萌”“虐”语汇众多,词类多样,活跃于口语交际之中。其构词自由、可短可长,偏于修辞,致力陌生。“萌”是姿态卖萌与忧伤抚慰,是自恋幻想与天真呆萌,是年少老成与炫酷时尚。“虐”分自虐与他虐、身虐与心虐。分析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多样的人生态度、众多的语言构造方式,有助于研究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工作和课程开发建设。

    • 卢旺达的多语教育政策与汉语传播

      2018(5):100.

      摘要 (2390) HTML (0) PDF 1.29 M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卢旺达的多语环境现状与其历史和政治权利斗争有关,前殖民地语言——法语和象征意识形态的英语成了种族大屠杀之后替代种族区分的身份标志。多语教育政策在法语、英语、卢旺达语错综复杂的关系背景下出台。实施之后,卢旺达语渐渐受到重视,英语的地位依然稳固,法语日渐式微。但限于客观条件、政治环境以及目前多语教育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等因素,卢旺达的语言教育仍面临诸多难题。卢旺达的多语教育现状给汉语传播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 连片民族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协同扶贫合约制治理模式探讨——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2018(5):106.

      摘要 (1837) HTML (0) PDF 1.34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发展与协同扶贫已成为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区域公共事务,基于区域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区域发展与协同扶贫重大区域公共问题的合约制治理模式成为主要的制度安排。基于武陵山区域合约制治理的实践考察,分析了合约制治理的经验,但也存在协作观念不强、协作制度与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等问题。应从培育协作观念与合作意识、建构治理贫困的合约制系列制度、成立区域发展委员会和协同扶贫开发委员会保障合约执行等方面改进连片特困地区合约制治理。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