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重建

      2021(2):5.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1

      摘要 (726) HTML (0) PDF 1.43 M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民族主体性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主体性重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JP+1〗中华民族主体性在古代的强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特征的中国历史呈现,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近代困境是中国呼唤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意识的客观原因,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追寻是中国接纳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精神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主体性回归和振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在中国的实践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伟大重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回归、振兴和重建。新时代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重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

    • 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理论基础

      2021(2):15.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2

      摘要 (692) HTML (0) PDF 1.41 M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习近平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发展目的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活原理为基础渊源,吸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思想,继承和创新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人民生活理论。

    • 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方法论原则

      2021(2):2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3

      摘要 (1439) HTML (0) PDF 1.39 M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面系统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高远的历史意义与鲜明的时代意义。准确理解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在秉持正确世界观与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必须始终把握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能就能在坚持科学理论与客观实践相互促进,把握好了科学理论与客观实践的辩证关系;能就能在坚持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协同呼应,把握好了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能就能在坚持激发活力与保持定力有机统一,把握好了激发活力与保持定力的辩证关系;能就能在坚持统筹全局与谋划各域彼此兼顾,把握好了统筹全局与谋划各域的辩证关系。

    • 潘阆《酒泉子》的文本细读及其词学观

      2021(2):31.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4

      摘要 (740) HTML (0) PDF 1.42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潘阆《酒泉子》十首词常被认为是词史上较早的一组描写杭州山水的作品,但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这组词并不只是山水题材,更多的是潘阆抒发自己复杂的人生体验和感怀。这组词结构精巧,其语言风格和审美意趣与潘阆的诗作风格很相似,体现了入宋后词的诗化趋势。这组《酒泉子》深受潘阆诗歌清淡、晓畅风格的影响,且潘阆词学观念也深受诗学观念的影响,因此才能创作出这组具有鲜明个性特色、言微旨远的词作。《酒泉子》组词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 陆游的寺院造访及其诗歌的梵景书写

      2021(2):40.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5

      摘要 (720) HTML (0) PDF 1.43 M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陆游在以身许国、收复河山的豪情之外,对悠游山水、造访佛寺有着浓厚兴趣。除游赏之外,其佛寺造访涉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前者多表现于行役中对寺院的食宿依赖;后者则寄寓山居体验以实现精神之超越。寺境的幽玄清寂由此而影响到诗人及其创作,一者刺激了诗人的诗性省思与创作自觉,二者强化其诗的梵景内涵及书写。诗人在寺景的状写中,尤能以视听交织的精妙笔法摹写钟声,呈现出系列精彩的“声音风景”。陆游的寺院造访是其“空灵、超妙、淡远、明丽”诗风形成的现实生活基础。

    • 论汤亭亭小说中的梨园空间

      2021(2):50.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6

      摘要 (753) HTML (0) PDF 1.39 M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方梨园是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中塑造的一种文化空间,将东方梨园融进美国文化语境,构建多元文化社群。惠特曼·阿新在美国的漫游中,汇集各方力量,逐步建构了西方梨园这一自由的后现代剧场。在西方梨园里,阿新力图恢复华裔美国人的梨园传统,并在这里上演美国戏剧;刷新传统的戏剧演出观念,倡导即兴创作与即兴演出的结合;在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声音等。本文在论证梨园空间构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空间理论,挖掘西方梨园的文化与政治意义,探讨其背后蕴藏的作家创作理想。

    • 十九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遗产书写

      2021(2):57.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7

      摘要 (702) HTML (0) PDF 1.38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十九世纪随着工商资本主义的进程,英国原有的社会结构日趋解体,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中产阶级势力逐渐壮大,贵族势力日渐式微,财富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人生成败的价值尺度。遗产继承是改变人们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契机,由此演绎出一系列遗产纷争与爱情阴谋。作为具有时代烙印的社会现象,遗产继承成为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从奥斯汀到哈代跨越整个世纪。从历时性角度分析,遗产态度经历了从世纪初温馨现实主义的听任命运被动接受,到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主动争取,再到中后期惊悚小说的不择手段的变化,揭示出十九世纪人们财富观念和遗产态度的流变。

    • 从宇宙“闪光”到艺术之魅——皮尔斯符号宇宙论视角下的艺术

      2021(2):63.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8

      摘要 (965) HTML (0) PDF 1.38 M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符号学家皮尔斯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符号,宇宙的进化是一个通过连续性法则从第一性到第三性不断发展的三元动态过程。连续性法则的基础是第一性的质(qualities)的相似和连续,而第一性的质又正是艺术的基本特质。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体验自身感受的质与宇宙的质的连续性,并以此来理解宇宙或世界。艺术真正的“魅”及价值也就在于通过这种连续将人和宇宙相关联,实现对意义的允诺。

    • 汉语方言指示词的语义图研究

      2021(2):69.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09

      摘要 (842) HTML (0) PDF 2.26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汉语方言指示词是一种具有异类多义性的多功能语素,可用语义图模型予以解释。方言指示词共有“基本指示”“定指”“篇章直指”等19种语义或功能,其异类多义性表现为兼属多个句法范畴,同时伴有合音、轻读、声调合并的语音弱化现象。个体量词兼做定冠词、不定冠词等语法标记是“指(一)+量”结构成分脱落造成的无语义联系的同形现象。结构助词“之”“底”“者”是同属“指示”范畴的多功能指示词,“底”是“之”的语音弱化形式,“者”是“之”的另一字形。

    • 慧琳《一切经音义》异文考证十五则

      2021(2):82.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10

      摘要 (698) HTML (0) PDF 1.46 M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异文是对佛经音义进行文献学及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语料。通过对《慧琳音义》“嚘/者或”“〖XC爽小五楷.tif,JZ〗戶/缺(〖XC垂小五楷.tif,JZ〗)戶”“卋/〖XC垂山.tif,JZ〗/紲”“卻超/郗超”“伏〖XC暅楷.tif,JZ〗/伏暅”“浃淢/浃域”“瀅瀞/榮穽/滎汫”“徵刻/懲劾”“歐/毆”“二歰/二刃”“〖XC画楷.tif,JZ〗,慧(惠)也/〖XC画楷.tif,JZ〗,不慧也”“鄭/郢”“校/核”“孚/乎/子”“後/復/得”等十五处疑字或异文的校勘,发现核查佛经原文,参照多个版本,结合形音义综合分析、考辨异文,有助于釐清佛经音义被释“条目”的原貌,有助于校订佛典和探究佛藏版本源流,有助于促进佛经音义文献的校勘和研究。

    • “真 实 无 妄” 与 “开 启 民 智”——由《申报》“杨乃武案”看中国近代报刊的媒介素养

      2021(2):91.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11

      摘要 (1449) HTML (0) PDF 1.41 M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创设较早,历时最久的报刊。其创刊不久,即对“杨乃武案”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追踪报道。在对“杨乃武案”的报道过程中,《申报》始终秉持“真实无妄”“靡不毕载”的报道原则,从而使其在刊载内容上较之传统官报更为广泛。除了秉持“有闻必录”的报道与刊载,《申报》还对于“杨乃武案”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司法弊端与官场陋习给予揭露与批判,彰显了其作为社会舆论的立场,充分发挥了近代报刊媒介“开启民智”的功能,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媒介素养的逐渐形成。

    • 中国近代女性吸纸烟状况研究

      2021(2):99.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12

      摘要 (768) HTML (0) PDF 1.40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女性吸纸烟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的一幅独特社会图景。自1900年至1949年,女性吸烟者大多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大城市中,由妓女率先作为吸烟的“摩登女性”,之后家庭主妇、职业妇女甚至女学生等也加入了吸纸烟的阵营。这一时期社会上针对女性戒吸纸烟运动的言论层出不穷,其主题随着社会历史背景产生变化,但这些言论并未产生明显效果,女性吸纸烟依然是一个流行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清代女性吸烟传统的延续、西方女性影响以及印刷媒体和商品观念的引导等。

    • 近代重庆中英“版权”诉讼案研究——以巴县档案为中心

      2021(2):107.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213

      摘要 (919) HTML (0) PDF 1.41 M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初期的重庆发生了一起令人费解的华洋“版权”纠纷案。上海广学会状告重庆城的书铺私自翻刻售卖他们的书籍。英国驻成都总领事照会四川总督要求严肃处理。过道行县,案件由巴县衙门直接负责。诉讼案最后以书商接受罚银的惩处告结。戏剧性的是,责罚权转移到了行业团体——书帮手上。所罚银两也不是支付给原告上海广学会,而是拨给地方劝业局使用。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不寻常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近代中外势力的博弈与妥协、中国商业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等因素引起了地方司法实践的变化。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