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习近平创造高品质生活观初探

      2021(4):5.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1

      摘要 (1354) HTML (0) PDF 1.17 M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对国情、党情、世情的深刻把握,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和作出了系列论述。包括创造高品质生活观的目标、任务、路径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基本主张和创造性思考。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创造高品质生活观描绘了新时代高品质生活的蓝图,标注了新时代高品质生活的方位,构建了新时代高品质生活的体系,推动了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倒逼了全球治理与发展变革。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贫困缓解:作用机理与经验证据

      2021(4):16.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2

      摘要 (1090) HTML (0) PDF 1.28 M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步向农村地区及贫困人口渗透的背景下,综合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贫困缓解效应,对于构建和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线性加权法对2010—2019年中国30个样本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以稳步提高,但省份之间的差距却逐步扩大;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以贫困发生率为表征的农村贫困缓解,随着数字发展水平的提升,减贫效应呈现出微弱的先增大后逐渐缩小的倒“U”型规律;数字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具有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最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显著;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城镇人口消费结构升级,但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不显著。

    • 政府与再生资源企业二次污染防治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2021(4):28.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3

      摘要 (978) HTML (0) PDF 3.24 M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再生资源企业在其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本文设计了“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的二次污染防治机制,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政府与企业为主体的二维复制动力系统,以此来分析政府管制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内在逻辑;最后利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演化仿真,期冀对以上理论机制加以检验、阐明各参数在不同区间组合情形下对博弈双方各自策略选择的影响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一、环境处理费收入的增加或补贴支出、管制成本的降低,均会增加政府的管制意愿;政府管制意愿随选择投资二次污染防治企业数量的增大而减小。二、政府奖惩机制的约束效益越弱或投资二次污染防治成本越大,均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企业的投资意愿随政府部门管制力度的增大而增加。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技术创新的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4):40.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4

      摘要 (1181) HTML (0) PDF 1.18 M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固定窗口DEA-Malmquist指数,全面测评2004—2017年中国30个主要省市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技术创新的效率水平及其分解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技术效率指数(TE)和技术进步指数(TP)。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发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助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整体效率水平。当前金融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匹配度,抑制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技术进步的效率水平,但长期看应具有优化作用。通过省级数据的时空演化分析发现,东部地区金融有效发挥了促进技术进步的功能;而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更加突出。因此,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水平要在尊重各区域产业结构和禀赋特征基础上,以引导技术进步、改善融资结构、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为主,促进实体高质量发展。

    • 论《穆勒评注》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2021(4):52.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5

      摘要 (1154) HTML (0) PDF 1.12 M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献学研究成果表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又称《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的《第一手稿》之后,这为我们正确梳理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创造了条件。基于文献学成果,我们从三个方面考察《穆勒评注》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穆勒评注》是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折点;《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思想完善了《手稿》中的异化理论;《穆勒评注》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思想萌芽。

    • 演化与共生:易卜生戏剧中的伦理哲思及其价值考辨

      2021(4):59.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6

      摘要 (1229) HTML (0) PDF 1.14 M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历时与共时的人类文明视角,易卜生戏剧始终保持着对伦理命题的宏观探索。他在深入思考北欧历史的伦理演化、挪威共同体伦理建构以及人与自然界的伦理结构关系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演化与共生的思想,二者皆源于作家“在高处”的人生态度和世界体验。前者从伦理制度、制度伦理以及伦理观念三个层面,揭示了人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伦理选择的历史进程,修正和补充了19世纪盛行的社会进化学说。后者围绕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民族生态,试图勾勒出权利共享与精神互进的普遍理想,虽然对西方传统的共同体伦理体系起着推陈出新的作用,但并未跳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固有的改良模式。

    • 论阳明心学的“心即理”与“心”非“理”——基于认识论的 “心”“理”关系再思考

      2021(4):67.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7

      摘要 (993) HTML (0) PDF 1.18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阳明心学“心即理”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命题,并不是将“心”上升到与“理”为一的本体论高度,而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探讨“心”“理”关系,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将“心”的认知能力分离为能上达“天理”之善源与下至普通人“日用之知”的路径,强调对“天理”认知的简明性。它是阳明心学通过吸取禅宗“直指本心”的认识论方法,而以“心即理”命题,将“悟”道主体与被“悟”对象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使士、农、工、商能够更加简捷地“明道”“悟理”,由此从另一角度开启儒家由“未发”到“已发”的上达“圣贤”的修养路径,本质上是从道德修养及儒学传播角度对朱熹理学“格物致知”认识论“支离破碎”弊病的修正。可以说,阳明学说是典型的中国伦理型文化语境及儒学“资治”理念的特有产物,只有把它置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特有语境下,方能诠释出王阳明心学的内在意蕴。

    • 清代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及其意义

      2021(4):77.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8

      摘要 (1522) HTML (0) PDF 1.17 M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离骚》称经,淮南王刘安已肇其端,王逸《楚辞章句》以五经比附屈骚,屈骚被奉为经典。刘勰论楚辞为“辞赋之英杰”,屈骚之为辞赋的观点被广泛认同,但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并没有中断,到清代更是达到了高峰。王逸最早以“依经立义”的方法阐释骚旨,到清代发生具体而深刻的变化,促进了骚旨阐说的发展。屈原由东汉初期的“妙才”,到清代的“圣人之徒”,完成了由文到儒的身份转变,同时屈骚“诗教”从“讽谏”“寄托”说,到南宋朱熹形成“忠君爱国”说,到清代又完成“忠孝”说,至此屈骚“诗教”与五经教义完全吻合。清代屈骚阐释的“说经话语”和“经传体例”,从形式上阐扬了屈骚“并驱六经”的地位。清人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加强了屈骚的经典位置,促进了楚辞学在清代的全面发展。

    • 隋朝民众佛教信仰的历史考察——以造像题记梳理为中心

      2021(4):87.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09

      摘要 (983) HTML (0) PDF 1.17 M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隋朝佛教造像题记是民众群体意识与信仰心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目前收集整理的203则造像题记的分析,总结出隋朝民众的佛教信仰具有五个突出特点:其一,地域性。民众信仰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尤其是山西和河北,且不同地区的造像形式与信仰内容各有特色。其二,多样性。信众阶层较广,以平民为主。造像组织形式多样,家庭合作和“拟血缘群体”的邑义合作相当普遍。其三,集中性。民众信仰的对象主要是观音、释迦佛、阿弥陀佛、思惟菩萨和弥勒佛等。其四,家庭性。民众祈愿的核心对象是其家庭成员。其五,功利性。祈愿是民众信仰功利性的行为折射。

    • 基于汉语史“而”类连接词的语义图研究

      2021(4):98.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10

      摘要 (1052) HTML (0) PDF 1.39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连接”范畴相关语义图研究基础上,基于汉语史“而”类连接词表并列、追加、对比、承接、让步、转折等14种语义的用例,构拟了一个关联模式修正的“连接”范畴概念空间,绘制了7个代表性“而”类连接词的语义图。发现“而”类连接词的词形复杂度与其表义的多样性呈反比关系。

    • 西南官话“法”的虚成分用法及其语义演变路径

      2021(4):110.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10411

      摘要 (969) HTML (0) PDF 1.33 M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百年前西方传教士所编写的西南官话文献和当代西南官话口语用例发现,以表示方式方法义的名词“法”为源头,“法”有两条语法化路径:(一)方式方法义名词>方式方法义类词缀>方式助词>程度助词;(二)方式方法义类词缀>价值评定助词。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