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

      2023(4):5-12.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1

      摘要 (237) HTML (0) PDF 1.00 M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文明发展与不同文明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继承了中华传统“文明观”,批判了现代西方文明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道路探索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包括“五大文明”协调的文明形态观,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交往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价值观。它从文明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文基础,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指引。

    • 卓越教师评价标准比较及启示

      2023(4):13-22.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2

      摘要 (101) HTML (0) PDF 1.29 M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卓越教师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卓越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成果、社区服务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同时在教师能力结构、价值导向等方面又有各自的侧重。卓越教师评价标准应进一步体现卓越教师的实践专长,突出卓越教师作为教学变革的领导者,强化其对卓越教师培养过程的助推功能。

    • 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问题研究

      2023(4):23-35.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3

      摘要 (85) HTML (0) PDF 1.98 M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展跨学科教学对小学全科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以63位在职小学全科教师作为典型案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分析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信念上,认同跨学科教学的价值,但对跨学科教学内涵了解不够;实施上,普遍认为跨学科教学困难,实施多为“一带而过”的浅层方式;效果上,跨学科教学评价开展不足,难以满足对跨学科教学效果的良好期望等问题。研究认为:受传统分学科教学观念束缚,跨学科教学知识基础薄弱,跨学科教学条件不足等是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研究针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提出建议:教育部门需要加大跨学科教学理念引领,促进小学全科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高校需要改革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优化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学校需要提供跨学科教学的资源,健全跨学科教研机制,积累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经验等。

    • 近代音乐知识的生成脉络:基于晚清音乐教科书出版路径的考察

      2023(4):36-4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4

      摘要 (54) HTML (0) PDF 1.01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构建近代中国音乐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的进程中,音乐教科书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作为近代音乐教科书出版的肇始,晚清音乐教科书的编纂出版经历了从英美教会零星出版,到以日译教科书编译为主体,再到教科书中国本土化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一历史进程不但反映出近代音乐知识生成的话语脉络,也指示出该脉络中隐藏的东、西洋文化权力的竞争关系。

    •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2023(4):45-55.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5

      摘要 (70) HTML (0) PDF 1.06 M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知识生产创新的主渠道,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内在要求,更是职责使命。研究指出,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个性、共性内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是理解地方高校“何以要”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而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经验,是打开地方高校“何以能”服务乡村振兴大门的钥匙。研究从内生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四个维度,明晰了地方高校“何以要”和“何以能”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为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先秦儒法治理观念的再审视:基于结构与能动的视角

      2023(4):56-65.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6

      摘要 (36) HTML (0) PDF 1.04 M (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构与能动是分析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传统意义上,人们一直以“人治”和“法治”来分别定义先秦儒、法两个学派的治理观念,而从结构与能动的视角来看,儒、法两家治理观念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是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能动的二元对立。法家以慎到为代表,表现出了过于重视结构、忽视个体的结构主义;孔子继承周代的人文传统,其“仁”的思想显示了对能动个体的重视,而其“礼”的思想也显示了其并未忽视结构因素,但儒家至思孟学派则发展为过于偏重能动的意图主义倾向。此后荀子构建“礼义之统”力图纠正儒学的这一偏向,但最终又落入儒家政治道德主义的窠臼。作为先秦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将“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权力观虽然显示了其在调和结构与能动方面的努力,但最终又沦为了一种深层的结构主义。要之,先秦儒、法治理观念的争论与发展,某种程度上正是围绕着结构与能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

    •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4):66-76.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7

      摘要 (142) HTML (0) PDF 1.32 M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口的乡—城转移导致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人口的单向跨区域流动也造成了我国大范围的地区年龄结构失衡,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基于2010—2019年大陆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口老龄化系数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从人口、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研究我国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城乡倒置现象的影响因素以及三类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表现。结果显示,人口因素是老龄化城乡差异的直接原因,经济因素是根本原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因素在城乡、区域之间影响不一。为此,政府应当增强生育支持力度以提高生育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建设,并鼓励区域的联动合作,以缓解老龄化集聚地区的人口压力。

    • 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及科学引导理路

      2023(4):77-85.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8

      摘要 (42) HTML (0) PDF 1.02 M (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网络空间是承载社会舆论的新兴载体,网络舆论有着内在的生成逻辑,既离不开公众主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切身利益,也离不开媒介主体的报道加工、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既离不开国内社会矛盾、国际斗争形势和信息选择趋向的时代背景,也离不开自媒体、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条件;既离不开社会事件背后的现实本质,也离不开网络舆论引导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实现科学的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把控主体性、紧扣时代性、立足现实性,促进主体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内在统一。

    • 关于艺术学科调整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新版学科目录之“音乐”专业为中心

      2023(4):86-93.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09

      摘要 (51) HTML (0) PDF 1.00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版学科目录对艺术学门类做出了较大调整,其中对专业学位的调整是一大动作:专业学位首次与一级学科并列出现,属同一个学科目录范畴;专业学位与一级学科之比为6比1,占据绝对优势;并且专业学位的培养层次还可上升到博士学位。这就预示着,未来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在专业学位领域。“艺术学”作为新版学科目录里唯一的一级学科,它的边界得到极大拓宽,它与专业学位形成依存互补、平等并列的新型关系。这些变动,在学科制度和知识体系层面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做好了铺垫。

    • 唐代佛教与山水共生的寺院诗

      2023(4):94-104.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10

      摘要 (33) HTML (0) PDF 1.06 M (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诗史上,唐代是寺院诗创作的转进与勃兴期,作品数量及题材拓展均取得极大突破。在书写模式上,相继形成藉景畅理、触境明心、纪实绘景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佛教与山水互彰的共生性,为山水诗开拓出全新境界。唐人寺院诗重写景造境,常以动静相生法状清寂之景,物态生动,意境幽玄。寺院诗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警策,字锻句炼,隽语频出,普遍形成以精切之语状绝胜之景的艺术效果。

    • 梁宗岱小诗的创译跨界与纯诗化探源

      2023(4):105-112. DOI: 10.19742/j.cnki.50-1164/C.230411

      摘要 (18) HTML (0) PDF 1.02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同为五四小诗运动的主将,但梁宗岱与冰心、宗白华等人所接受的东方诗学渊源不同,他从中学起一直接受纯西式教育,浸淫欧洲文学多年,对于小诗的定位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西欧诗学立场。自欧洲留学以来,他采用创译跨界的方式来应对小诗创作危机,获得海外文坛的热切回应与思想共鸣。与此同时,他积极探溯西欧诗学的源头,从契合求真的象征主义诗论中重新发现韵律的必要性,并提出和确认诗人宇宙意识的永恒推动力。最终,将小诗纯诗化的实践付诸于旧体小词的创作上,这不仅可以看出梁宗岱试图消泯诗体之中西、新旧、大小偏见与壁垒的努力,也为小诗乃至新诗的未来提供了一条由外观内、审度改造的内生增长模式。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